<bdo id="jhwqo"><ruby id="jhwqo"><noframes id="jhwqo">
    1. <p id="jhwqo"><ruby id="jhwqo"></ruby></p>
    2. <tr id="jhwqo"><label id="jhwqo"></label></tr>
        <acronym id="jhwqo"><label id="jhwqo"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    千年不倒,豪宅碉樓


        發布時間:2017年11月01日 文章出自:微信 作者: 地理君 

        標簽: 鄉村印象   風土人情   社區推薦   

        江流在前,雪峰鎮后,沃土環繞。一樓住牛羊,二樓做廚房,樓頂曬谷糧。三樓為居室,四樓敬神明,頂上建碉房。農耕、畜牧、生活、貯藏、戰斗。你所需要的一切,都在這里。屹立于不可能之處,百千年不倒。這里是碉樓,最好的居所。

        碉樓,碉樓

        你是誰,Hey!

        夢想著豪宅別墅、小橋流水、池塘假山的你,來看看真正的豪宅。

        用雪山、大江做庭院,滿足生活一切夢想。高可超過50米,歷經地震戰爭,屹立千年不倒。藏族、羌族兄弟們古老的摩天大廈。

        碉樓!

        梭坡鄉是丹巴古碉最為密集的地方 攝影/陳錦

        古碉分布在中國西部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的廣闊地區,從西藏的古格到四川西部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,但古碉幸存最多的是在丹巴地區。

        在橫斷山脈的影響下,當碉樓在其他地區已經逐漸消亡之后,在丹巴卻得以化石般的成系列地保存下來;又在時間中吸收各種影響,自我改造。

        藏式民居,一宅一院,多為四層:底層圈養牲口;二層為廚房、貯藏室和日常生活起居之所;三層一般建有經堂,也留作喇嘛或尊貴的客人居??;最高處被稱為“拉吾則”,碉樓可以建在其上。

        《中國國家地理》2004年07期

        牧民們不愿意離開他們的牲口,高原的晚上,寒冷風大。就像風雨交加的夜里,你舍不得把你家狗狗關在門外一樣,將牛羊驢馬召回溫暖的家里,是牧民們再自然不過的選擇。家畜們毛茸茸的身體也溫暖了底層,讓二樓生活的人們不用腳踩冰冷大地。

        二樓是溫暖的凡間生活,吃喝拉撒睡。意識跨時空般先進的開放性廚房,同起居室融為一體,居中央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喝茶的時候,情感可以得到交流,家族的凝聚力方可代代相傳。

        最妙的是二樓架空的廁所,高原寒冷缺氧,有了它,再也不用大半夜的打著寒顫爬樓梯如廁。便便落到屋外的地上后,干燥的風很快就將它們吹干,并不會留下太大異味。

        丹巴藏民房屋的墻上一般都繪有藏族特有的彩色紋飾。攝影/付蘭可

        由于三層和四層的面積逐級遞減,因而在二層和三層的屋頂上分別形成“L”形平臺。樓上的平臺,既是打麥場,又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,相當于漢民居中屋前的院子。

        把打麥場搬到了房頂無疑是最大的創意。在內地農村,每當收獲的季節,農民都要在田地里專修一個打麥場。

        而在這里,每當秋收時節,人們把田里的收獲物運回家里,堆放在三樓的平臺的四周,讓麥穗朝外,等待風干。待到農閑時節,再來脫粒入袋,秸稈等直接堆放在側面小屋中作為牲畜的飼料。

        當然,能這么做是因為這里土地缺乏,半農半牧,農業生產規模不大,才能運回家中,在屋頂堆放和脫粒。這充分體現了這個半農半牧區的絕妙設計:樓下養牲畜——中間住人——樓頂打麥。住宅與生產完美結合。

        圖中可以看出樓頂平臺的用處,曬谷晾麥,打場脫粒都在這里進行。人們平時也可以在這里眺望遠方,想想詩和神靈。攝影/盧海林

        丹巴的藏式民居每家都保留著碉樓的象征性建筑,在住宅最高的一層都有一個叫做“拉吾則”的四方形的小屋,屋頂有四個高出的塔狀石角,這個小屋一般都是供奉神位的經堂。

        “拉吾則”含義是曾經建造碉樓的地方,它暗示著這里本應是碉樓的位置,象征性地代表著碉樓。

        四角角頂除安放白石,以作諸神的象征進行供奉外,角后還專設插入瑪尼旗的鉆有孔洞的預留石插板;后方中部還設有用作“煨?!钡乃芍?。

        攝影/周曉林

        神、人、畜同居,神總是位于高處,從底層到最高層,建筑的次序儼然是從具體的實用到抽象的精神領域上升。

        碉樓,碉樓,豎起來

        古碉樓從功能上一般分家碉和寨碉。限于人力物力家碉大多都不會建得太高,一二十米不等。

        平時用作儲藏和防盜以及冤家械斗,遇大的戰事則可加入到集體的攻防中。寨碉則可高達五六十米,以保護整個部落和村寨。

        家碉以戶為單位,依房而建,建于房前屋后,或者與住房連為一體?!吨袊鴩业乩怼?006年11月 攝影/陳錦

        有學者認為碉樓最初可能是薩滿教的神壇,土著居民曾經修建四方形的無窗石碉作為祭祀使用。

        在仇殺時代,它長高了,位于頂端的神壇也隨之升高,下層兼有防御敵人的功能。

        在苯教傳入后,碉樓被賦予更具有形式感的宗教色彩,發展到用苯教的符號來裝飾。碉樓蓋得越高,就越接近天神。

        攝影/普通

        吐蕃王朝統一藏區,佛教興起之后,碉樓則更多的被用作村寨爭斗時,攻守皆宜的要塞。

        在近代,高碉逐漸從實用性的居住中被逐步淘汰,只保存了其形而上的功能,作為與諸神世界聯系的通道和象征。

        而到了現在,它更多的成為社會地位及財富的象征。家里生下男孩后,就得開始備石取泥,籌建高碉。倘若男孩長大成人,家碉還沒有修好,就別想娶到媳婦。

        普通人只能建四個角的碉樓,地位較高的人才可以蓋四角以上的碉樓。

        古碉從造型上有四角碉、五角碉、六角碉、八角碉、十二角碉、十三角碉之分,碉角越多,建造工藝難度越大,蒲角頂上的這座十三角碉(居中者)是惟一留存下來的孤品,被視為碉中極品。攝影/陳錦

        碉樓的入口離地面都在3米以上,爬進去把梯子一抽,無論野獸還是敵人都無法進入。

        里面可以儲藏飲水和糧食,一般樓層在十層以上,一個家族在里面住上半年完全不成問題,而且攻擊敵人輕而易舉,沒走到碉堡跟前已經被箭矢擊斃。就是摸到了碉堡下面,也免不了被亂石擊中。

        碉樓內部 《中國國家地理》2006年11月 攝影/弗德瑞克

        數量最多的還是家碉。作為房屋的一部分,它們見證著日常生活與英雄敘事之間的關系。各個家碉之間,組成一個錯綜復雜而又彼此呼應的軍陣。

        在冷兵器時代,碉樓修改了村莊的意義,使它們變成雄關險隘,變成征討者無法逾越的屏障。

        在碉樓與村莊之間存在著某種和諧。它們并不矛盾,這不僅是因為土石結構的碉樓在視覺上與田野色調的完美結合,更因為它們讓我們看清了戰爭與和平的轉換關系。

        巴底鄉邛山土司官寨是碉樓與官寨的完美結合?,F存的土司官寨遺址建筑物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。主樓是碉房連建,中間古碉高九層,兩邊副樓高六層,氣勢恢宏。攝影/陳錦

        荒野中的碉樓多是寨碉,如《皇朝武功記盛》中所說:“其扼要處必有戰碉于墻垣間以槍、石外擊,旁既無路,進兵必須從槍石中過,一碉不過數十人,萬夫皆阻”。

        現在丹巴的碉樓大部分是清代大小金川之役的遺跡。

        碉樓,碉樓,難攻破

        1747年(清乾隆十二年),因邊境爭端,大金川土司莎羅奔起兵攻掠革布什扎及明正兩土司的屬地邊境。

        清廷命四川巡撫紀山派兵平息,“前臨激流河川,背依險峻山崖,碉寨石卡堅固,易守難功,清軍阻滯”。

        又命云貴總督張廣泗為四川總督,統兵3萬,分兩路進剿。打了一年還是打不下來。

        乾隆期間繪制的《平定兩金川戰圖》展現了這一戰役的慘烈場景。供圖/故宮博物院

        又派大學士訥親督師,采取以碉逼碉,逐碉爭奪的戰術,依然打不下,乾隆皇帝大怒,斬了張廣泗、賜死訥親。

        又命令大學士傅恒前往,起用已廢黜還籍的名將岳鐘琪,并增調精兵3.5萬人,迂回繞開密布的碉樓,直逼大金川土司官寨,莎羅奔叔侄才出碉投降。

        這次金川之戰,用兵7.5萬,耗銀2000萬兩。

        《平定兩金川戰圖》供圖/故宮博物院

        到了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土司之間再次互相攻擊。

        清廷命四川總督阿爾泰進剿,他進兵打箭爐(今康定)半年不動,被罷職后賜死。

        又命大學士溫福為定邊右副將軍,由云南赴四川督師。以尚書桂林為四川總督,再度率兵征戰,進入橫斷山區碉樓林立的險惡地帶。桂林打不下來被撤職。

        又命溫福為定邊將軍,溫福又襲用以碉逼碉的戰法,建筑碉卡數以千計,將2萬余兵四處分散,溫福打了半年,被土司索諾木突襲,擊敗清兵萬余。溫福中槍陣亡,兵士陣歿3000余人。

        又派阿桂為定西將軍,明亮、豐伸額為副將軍,舒常為參贊大臣去打,動用了當時清朝最先進的大炮,包括威遠炮、沖天炮、九節炮等。到乾隆四十一年,戰事才結束。

        今天的金川,是一片人煙阜盛、五谷豐登之地。攝影/周曉林

        這次戰爭,清廷因作戰不力處死多名朝中大員,陣亡兵士2萬5千余人。其時,平定伊犁、穩定整個回部,所費不過3千萬兩白銀,耗時不過3年。

        而大小金川,不過500里地,人口不滿3萬。平定戰亂,卻耗時5載,耗資7千萬兩白銀。

        攝影/周小林

        真正美好的家園,應該是在風調雨順時,享受自然與溫情;在困苦艱難時,守護它的孩子。碉樓,都做到了!

        版權聲明

       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,未經授權許可,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       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。違反上述聲明的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        要評論?請先 登錄 或者 注冊 ,您也可以快捷登錄:
        亚洲一级aⅴ无码毛片中文国产
        <bdo id="jhwqo"><ruby id="jhwqo"><noframes id="jhwqo">
        1. <p id="jhwqo"><ruby id="jhwqo"></ruby></p>
        2. <tr id="jhwqo"><label id="jhwqo"></label></tr>
            <acronym id="jhwqo"><label id="jhwqo"></label></acronym>